img222.jpg

第一次中日朝鮮戰爭,日本雖然佔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卻由於李如松所率領的

明軍驍勇善戰,加上糧草被燒光,只好撤軍。但並未全撤,而是仍有約二萬人留

在釜山。

李如松桀驁不馴,待人粗魯,但絲毫不損於他的成就與功勳。作為一個軍人,智

勇雙全,頑強無畏,已是足夠。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他還是有點書卷味的,上

圖是他的詩作,可以佐證。

 第一次中日朝鮮戰爭後,雙方的和談,是建立在莫名其妙的互信基礎上。所謂莫

名其妙就是雙方的談判代表,根本就沒有認真在談,其實是沒法認真談;因為雙

方提出的條件,都是對方『老闆』無法接受的。

而這種雙方談判代表各自欺騙自己『老闆』的議和,直到萬曆二十三年正月,明

神宗根據明朝版的談判條款對日本下發諭旨 ,並命使者前往日本宣旨時,騙局

才被戳破。

豐臣秀吉氣瘋了,馬上宣戰。但卻直到隔年(萬曆二十四年)才發布總動員令,組

成八軍,共十二萬人,向朝鮮進發。這時朝鮮的日軍,連同原先留守釜山的兩萬

,約有十四萬之眾;而在朝鮮的明軍,只有6453人。

萬曆二十五年七月,日軍全面進攻。明軍的統帥是麻貴,麻貴是回回軍人世家,

曾跟隨李如松平定寧夏兵變,而被封為延綏鎮總兵。這時李如松已在一次遼東戰

役中,孤軍追擊敵軍,中伏,力戰而死。

麻貴到達朝鲜的王京(首爾)後,日軍以十餘萬的兵力攻破明軍的南原防線(守軍

三千人,守將楊元,力戰重傷,率十餘人突圍,餘皆陣亡),向王京逼來,而麻貴

僅僅只有七千五百人,情況十分危急。

麻贵審時度事,只能利用王京附近稷山的險要地形,打埋伏戰。於是派遣副將解

生與朝鲜的都體察使李元翼率兩千人一起在稷山設下埋伏。由於日軍太輕敵,聯

軍終於擊敗敵軍,迫使日軍第一軍司令官小西行長退守井邑,第二軍司令官加藤

清正退守蔚山,力挽危局。

imagesCA3B3LZ5.jpg (小西行長---取自網路)

 不久,明政府任命的平倭總督刑介、經略楊鎬先後趕到,商定兵分三路進擊。此

時麻貴是採取二虛一實的戰略,有兩路是用來迷惑敵人,主要的攻擊目標是蔚山。

images[9].jpg (加藤清正像---取自網路)

加藤清正打仗不怎麼樣,搞防禦工程卻很在行,他利用地形,建築又陡又高的堅強

石頭城,明軍的炮火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仰攻又死傷慘重,只能用圍城。

斷了日軍水源,眼看日軍快撐不下了,老天卻下起雨來。原本要效法前次平壤之戰

用火攻,也被一場大雨打亂。

在地形和老天幫倒忙的情況下,久圍蔚山不下。 次年,日軍援兵趕到,楊鎬聞訊後

驚荒失措,下令撤軍,結果被日軍隨後追擊,明軍大潰。但日軍也無力追擊,雙方

陷入僵持。

ulsan[1].jpg

(第二次朝鮮戰爭,明軍久攻不下的蔚山城----取自網路)

等著等著.....由於補給困難,日軍開始吃不消了,只能陸續往回拉人,人數件減至

只剩八萬,明軍卻源源不斷開入朝鮮,加上麻貴之前整頓的新軍,總數已達七萬。

萬曆二十六年七月,麻貴再次分兵三路:

東路軍,麻貴親自率領,再攻蔚山。

中路軍,董一元,攻擊泗川。

西路軍,劉綎,攻擊順天。

劉綎,據傳說,他有個綽號叫“劉大刀”,一口百二十斤的鑌鐵大刀,可於馬上輪

轉如飛。 不光勇猛,劉綎治軍極嚴,他的部隊“行則成陣,止則成營”,並且砲車

火器齊備,裝備精良,是明軍中少有的善戰之師,人稱車軍。

 128_69601[1].jpg

(中日交戰圖---圖中騎馬揮舞大刀者被認為是劉綎,日將則不知何人---取自網路)

車軍,共有五千餘人 ,以川人為主,與遼東鐵騎和戚家軍不同,它是一隻混合部隊

,除了步兵,還有騎兵、火槍兵和大車。

具體戰法是這樣的,每逢出戰,騎兵先行,步兵和火槍兵推著大車前進,敵人出現

時,即迅速將大車圍成圓圈,組成車陣,火槍兵以此為屏障,用火槍對敵發動齊射

,完成第一波攻擊。待敵軍銳氣已盡時,便發動騎兵由車陣內衝出,擊垮敵陣,然

後步兵出擊,追殲敵軍。

很明顯,這是一種攻守兼備的戰法,守時滴水不漏,攻時銳不可擋,憑藉這支部隊

,劉綎贏得了無數次戰鬥的勝利。所以他一直堅信,在自己的大刀和車軍面前,所

有的敵人都將崩潰,小西行長也不例外。

只是小西和大刀交過手,知道車軍的厲害 ,因此他選擇不打,退兵城內龜縮不出,

大車利於野戰攻防,碰到攻城威力大減。劉綎進攻受挫,只得暫停攻擊,改用和談

策略。只是他沒誠意,小西行長也不上當,最後劉綎親自上陣督戰攻城,直到接到

中路軍戰敗的消息,只好按兵不動。

麻貴至此,只能無奈撤軍,因為他知道憑這時明軍的實力,是不可能打破僵局的。

但一個人的到來,打破了這個僵局---他是陳璘。

陳璘.jpg (陳璘像---取自網路)

陳璘是個很沒人緣的廣東人,因為他只會講廣東話,溝通困難。而且他毛病很多

,在平日大家都敬而遠之,但他就是能打,陸上、海上都行,所以有事,還非他

不行。

陳璘帶了五千廣東水師來到朝鮮,隨行的還有七十歲的老將軍鄧子龍。剛開始,

是配合麻貴進攻順天城,卻由於戰局不利,麻貴的陸軍先行撤退,水軍也只得鍛

羽而歸。

xin_42201070514159682794075[1].jpg (鄧子龍像---取自網路)

麻貴不愧是個好將才,在陸上強攻既然不行的情況下,決定充分利用海上的優勢

,打擊日軍的最大弱點--糧食。海上的優勢得來並不容易,除了陳璘的到來之外

,還有李舜臣的復出。

明軍實施海岸線封鎖戰術後,陳璘也正是改行當海盜,見船就搶,日軍叫苦連天

,只得派藤堂高虎帥水軍迎戰,幾次交鋒日軍連敗,落荒而逃。

這時,豐臣秀吉已經病逝,三路日軍也約好日期要同時撤退回國。一切在麻貴掌

握之中,決定採各個擊破。就是放掉加藤清正和島津義弘,全力截擊小西行長。

e0040579_1514549[1].jpg 

加藤清正和島津義弘順利脫身,小西行長卻陷入包圍,於是向島津義弘求援,島

津義弘也很意思的率領船隊回救,陳璘在露梁海設伏阻擊。

  

xin_02201070512172182741562[1].jpg 

根據明史記載: 15981119日丑時,石曼子(島津義弘綽號)率領水軍萬人、戰船

500艘西上,進露梁海明軍預伏地,遭到陳璘左水師主力的阻擊,調頭南下。 天亮

,日军發現前有伏兵,又向北回師,遭到北岸鄧子龍部截擊。同時,與李舜臣率領

的右軍朝鮮水師三面合圍,在露梁海域與日軍展開激戰。

子龍素慷慨,年逾七十,意氣彌厲,欲得首功,急攜壯士二百,躍上朝鮮船,直前

奮擊,賊死傷無數。他舟誤擲火器入子龍舟,舟中火,賊乘之,子龍戰死。主帥雖

子龍手下為50年前與戚家軍齊名的俞家軍,在復仇火焰的驅使下,發動了潮水

般的逆襲,日軍節節敗退。

xin_31201070514412812135880[1].jpg 

(畫家筆下的露梁海戰---取自網路)

陳璘率主力與李舜臣夾擊日船,施放噴火筒(即所謂火龍出水---見下圖),焚毀日軍

大部分戰船。

 

火龍.jpg 

(火龍出水,由竹筒或木筒製成,中間填充 彈丸,後部裝有火藥引信,射程可達

200步,專攻敵艦。點燃後尾部,帶火在水上滑行,故名之---取自網路)

日軍跳水登岸,又遭陸上明軍截殺,死傷大半。 石曼子不支,僅率50餘艘戰船潰

逃。李舜臣領先督戰,中彈犧牲。 李莞秘不發喪,鳴鼓揮旗,繼續同中國水師並

肩戰鬥。陳璘乘勝揮師西進,並與陸路劉延軍夾攻順天日軍,取得了露梁海戰的

徹底勝利。事後,陳璘聞知鄧子龍、李舜臣戰死訊,傷痛之極,他從椅上跌落地

,躍起又跌仆三次,捶胸大慟,中朝戰士同聲哭號,殷殷震動海中。

images[10].jpg (李舜臣中彈圖---取自網路)

露梁海戰,是一場以切斷敵人海上退路為目的的一次規模巨大的海上殲滅戰。 這次

海戰給侵朝日軍以殲滅性重大打擊,對戰後朝鮮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

用。 綜觀援朝抗倭之役,倭軍水陸師全部覆滅,明軍全勝,史家論功,以陳璘為首

,劉綎次之,麻貴又次之(見列傳)。

===========================================================================

中日朝鮮戰爭落幕,豐臣秀吉的病死,日軍無心戀戰,或許是主要原因;但明朝的將

士用命,奮勇殺敵之功卻也不容抹滅。

日後有幾位人物仍會在遼東抗清中登場,敬請期待~~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