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271.jpg  

 

明朝是因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才滅亡的嗎?非也,明朝在崇禎17年

 

(1644年)三月十九日,思宗自縊於煤山就亡了。吳三桂降清則是在

 

一個月之後。

 

=============================================

 

如果我們以較寬容的心,從人性的角度去看待吳三桂,或許誠如莫

 

言先生在張宏杰所著《另一面  歷史人物的另類傳奇》一書序中所

 

言:他只是一個在歷史夾縫中被擠壓、被扭曲的痛苦靈魂而已。

 

如果時空轉移到四世紀後的今日,一家已倒閉公司的高階主管,面

 

對另一家有願景的公司,你不會考慮跳槽嗎?

 

 

 

歷史總是不斷重複。當一個王朝建立之初,就像浴火重生一般,朝

 

野上下廉潔高效、銳意進取。只是好景總難持續,隨著歷經末世恐

 

怖老人的逐漸離去,新一代的執政者慢慢腐化。當上位掌權者,不

 

再體恤臣民,徹底超過了底層百姓的承受能力時,亂世再度開始。

 

明朝末年,國家的各項機能都瀕臨壞死,遍地的災荒與民亂,思宗

 

主政的王朝,就像一個癌細胞已經在體內擴散的病人,覆亡指日可

 

待。

 

身為傑出將領的吳三桂,面對袁崇煥的被凌遲處死,見證了舅舅祖

 

大壽及洪承畴這兩位他尊敬的長輩,相繼降清的過程。他雖然仍堅

 

守著崗位,但關內官軍連連戰敗的消息不斷,他每時每刻都能感到

 

充斥著死亡氣息的帝國,就像一艘破爛的大船,在風雨飄搖之中,

 

不知還能支撐多久?

 

一種無可逃避的殘酷,如果你是風華正茂,才華橫溢的吳三桂,你

 

會選擇用自己新鮮亮麗的生命,去做這艘破船的陪葬品嗎?

 

===============================================

 

吳三桂16歲那一年,父親吳襄帶五百名士兵出錦州城巡邏,在城外幾

 

十里處與皇太極率領的四萬大軍相遇。吳襄急忙撤退,卻在離城還有

 

幾里處被追上後團團包圍。錦州城守軍只有三千,堅守尚且不足,祖

 

大壽硬起心腸,拒絕了吳三桂出城相救的要求。

 

我們無法確知少年吳三桂的內心感受,到底是父子情深?還是血氣之勇

 

?祖大壽一閃神,這個往後十幾年,人人稱頌的孝子良臣,已帶領二十

 

餘名家丁殺進重圍之中。把父親從目瞪口呆的滿州兵中帶了出來,精明

 

的皇太極懷疑有詐,下令不要追擊 ,受幸運之神眷顧的父子因而脫困。

 

喝采之餘,如果你是吳三桂,你會採取此種自殺式的營救行動嗎?

 

隨著關外情勢吃緊和諸多明朝將領的紛紛投降,吳三桂步步高升,三十

 

一歲被破格提拔為遼東提督,總領關外軍事。

 

洪承畴經略遼東,記取前幾任長官屢戰屢敗的教訓,制定了穩紮穩打

 

的策略。針對滿州人羽翼已成,戰力強大的現實,決定採取屯田久駐

 

步步為營的策略。根據明清軍隊的戰鬥實力,這是唯一的選擇,怎奈

 

性格急躁、多疑的崇禎和那些趨炎附勢、迎合上意的朝官,都主張速

 

戰速決。以天朝大國何懼小小異族的白目認知前提下,監軍太監一個

 

一個派,諭旨裏流露出愈來愈明顯的懷疑和殺機。出於無奈的洪承畴

 

,只得倉卒出戰,全軍覆沒,主帥被擒,成了必然的結果。

 

敗給自己同胞的洪承畴,比較了崇禎的刻薄尖酸和皇太極的體貼禮遇

 

,終於臣服於這位滿清統治者的個人魅力,叩頭請降。這是一次扼殺

 

自己精神生命的選擇,大忠大奸?大善大惡?竟然只是一念之間斷然

 

分明。做人真難啊!

 

如果你是吳三桂,這一切都看在眼裡,又有何感受?

 

崇禎16年(1643年),發展壯大的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順政權,北京

 

週邊大城已相繼淪陷,京城岌岌可危,吳三桂受封平西伯奉召勤王。

 

大順軍隊號稱百萬,吳三桂的關寧鐵騎是當代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但是

 

總數只有三萬。平西伯帶兵上路了,在救人如救火的狀況下,援軍的步

 

履特別遲緩與沉重。從寧遠到山海關,他花了平常四倍的時間,沒錯!

 

他在拖延。他在等,等明朝滅亡。如果你是吳三桂,你的選擇是什麼?

 

為什麼?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