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 264    

 

 

 

 

 

↑台中東勢區本街匠尞巷的巷口,OBS很喜歡右邊小角落的美麗造景。

 

 

 

=================================================

 

 

 

那天(2012.02.26)從大雪山下到東勢,用完中餐後來到東勢的巧聖先

 

 

 

師廟。

 

 

 

照片 254  

 

 

 

↑先師廟除奉祀巧聖先師(木匠祖師爺)外,還有荷葉先師(泥水匠祖師爺)

 

 

 

和爐宮先師(鐵匠祖師爺)。經過多次重建,現貌為921受創後於2004年

 

 

 

完成整建。

 

 

 

 

舊稱的東勢區俗稱「東勢角」,即今之臺中縣東勢、石岡、新社、和平

 

 

 

四鄉鎮(現都改為區)的統稱,在大甲河上游兩岸,昔日原為泰雅族與拍

 

 

宰海族(又稱巴宰族,現存總人數約有200人,主要分布在豐原和埔里)

 

 

 

樸仔樸社的生活空間,原本是一大片的原始森林,鬱鬱蒼蒼,荊棘叢生

 

 

 

的天然景觀。其中東勢主要是大陸廣東大埔縣遷移來此的客家人所形成

 

 

 

的鄉鎮,今人稱之為「山城」。以先師廟為中心的地區,是山城最早開

 

 

 

發的地區。

 

 

 

照片 255  

 

 

 

先師廟興建於1750年,當時客家人為了替清廷取得建造戰船的木料,

 

 

 

並防禦泰雅族人的攻擊而聚居於此。東勢本街匠寮巷原是寬僅一米半,

 

 

 

丁字型的小巷道,外人難以進入。

 

 

 

照片 259  

 

 

 

↑可惜的是,這個迷宮般的巷子,在921地震時受到嚴重的破壞,如今

 

 

 

我們只能利用文字的相關敘述和殘留的遺跡,去想像二百多年前的景況

 

 

 

了。

 

 

 

照片 267  

 

 

 

 

樟樹是常綠闊葉喬木,屬於樟科,分佈於台灣北部海拔1,200公尺以下

 

 

 

,南部1,800公尺以下山地至平地區域,早期粗分為兩類,一為香樟(本

 

 

 

樟、油樟、陰陽樟、栳樟),可以熬腦,一為臭樟(牛樟、大葉樟),可製

 

 

 

成船材器具。樟樹產業昔稱客家產業,原因是千千萬萬客家人依賴採樟

 

 

 

焗腦而獲得謀生之道,也由於採樟焗腦而由新竹地區向台灣中南部山地

 

 

 

移居,形成今天在台灣各處都可以找到來自桃竹苗地區的客家人,追根

 

 

 

究底都是和樟腦產業有深厚淵源。只是由於過度開發及人造樟腦的應市

 

 

 

樟樹產業已經沒落。

 

 

 

根據記載,當年東勢的樟樹產業,應是以供應造船之木料為主。

 

 

 

愛台灣不是口號。只是如果不了解台灣的歷史,進而對這塊土地產生認

 

 

 

同,又從何愛起呢?我們來探索一下匠寮巷的時代意義與歷史背景吧!

  

 

 

翻開台灣的外來政權統治史,或掠奪、或過客的心態,而缺乏對這塊土

 

 

 

 

地的認同,始終落在人民之後的官府,讓台灣失序、成了無根的社會。

 

 

 

在漢語系台灣人和外國勢力進入台灣之前,台灣歷史舞台的主角是南島

 

 

 

語系的原住民族群。近代分為平埔族與高山族,平埔族除噶瑪蘭族之外

 

 

 

,多已失去原有的語言與習俗,逐漸成為台灣社會中隱性的族群。故目

 

 

 

前所稱原住民14族即是指13個高山族加噶瑪蘭族。

 

 

 

而台灣出現的最早人類活動,是早在50000~15000年前的台東長濱

 

 

 

文化,那是仍過著採集、狩獵和捕魚生活的舊石器時代晚期。對台北人

 

 

 

比較熟悉的「十三行文化」,則已是2000~400年前的鐵器時代了。

 

  

 

其實最早來到台灣的「外」人,並不是紅毛番--荷蘭人。而是...在西元

 

 

 

1621年鄭成功的老爸鄭芝龍和他的老大顏思齊等海盜同夥,從今日雲

 

 

 

林與嘉義的交界處上岸。他們是避難而來,不像1624年登陸安平的荷

 

 

 

蘭人和1626由三貂角上岸的西班牙人,都是懷有商業目的。當時荷蘭

 

 

 

人盤據南台灣,西班牙人佔有東北角,為了獨占貿易時有衝突,只是誰

 

 

 

也奈何不了誰,直到西班牙以台灣為前往日本傳教與貿易之政策推行不

 

 

 

順,於1635年後逐漸減少駐軍。1642年荷蘭人終將西班牙擊敗,結束

 

 

 

西班牙16年的北台殖民佔領。西班牙人在今淡水、基隆和宜蘭建有多處

 

 

城都已不存,連名字也都不傳,只有聖地牙哥(Santiago)轉音成「三貂

 

 

 

角」留存下來。

 

 

 

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人,開始了鄭氏三代在台灣22年的統治,1684

 

 

 

年鄭克塽降清,次年台灣才正式劃入清朝版圖。

 

 

清廷治台是一種被動防制的消極政策,且對人民不信任,派軍隊來台灣

 

 

 

主要作用是防止新移民造反作亂,對山地則採取封山政策。前述發展東

 

 

 

勢地區林業,則是為取得造船木料的一種特許政策,但對於屯墾者必須

 

 

 

面對泰雅族人的威,則不給予任何協助,於是集合式又具有安全保護

 

 

 

措施的房舍與街道--如圍籠屋和易守難攻的窄巷,乃應運而生。

 

 

 

img427  

 

 

 

↑東勢的圍籠屋,可惜已毀於921地震。

 

 

 

冷漠、後覺的政府,使得先民的開拓過程倍極艱辛,五步驟持續重演:

 

 

冒險→犯難→調整→衝突→適應。 

 

 

 

長久以來外來的統治者,對當公權力不彰,先民只能自求多福,除透過

 

 

 

神明祭祀為媒介外,還有就是利用各種宗族、同鄉等組織團結合作,共

 

 

渡難關。同鄉之情厚了,排外之心卻也強了,再加上社會有結構性的缺

 

 

 

陷時(禁止女眷來台,造成男女比率懸殊),血氣方剛的年輕男性社會,

 

 

一言不合或利益衝突集糾眾大打出手是家常便飯,而在閩、粵老家已有

 

 

 

的集體械鬥,在此演變成更複雜的分類械鬥。不同族群要鬥,不同省籍

 

 

要鬥,不同宗的也可以鬥,不同團體的還是鬥。問題的癥結在於沒有一

 

 

 

致性的認同,就是所謂「台灣意識」。可悲的是,這種意識型態之爭,

 

 

到現在...還有~~~Thumbs/tn_倒地.gif

 

 

 

照片 256  

 

 

 

↑同樣的台語發音,匠寮巷的剃頭店成了鐵頭店,令人莞爾。但或許是

 

 

歷史軌跡中某個時點的一種「苦中作樂」吧!

 

 

如果鄭成功來台後...可以活得長一點,台灣會變得不一樣嗎?找機會再

 

 

作討論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