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照片 094.jpg  

 

 

這是離員山子疏洪隧道不遠處基隆河中的壺穴地形,在湍急溪流中,

 

 

有種滄涼的美感。↑

 

 

=================================================

 

 

img304.jpg  

 

 

基隆河是淡水河的三大支流之一,其他兩者為大漢溪和新店溪。發源

 

 

於新北市平溪鄉石底村西邊的司公吉尾山,全長約80公里。

 

 

發源地至三貂嶺為上游河段,此段河谷狹窄,呈V型河谷地形,谷中

 

 

巨石遍佈,岩床裸露,谷地兩側河階、壺穴、瀑布等地形發達。↓

 

 

照片 142.jpg 

 

 

 

 

 

照片 134.jpg  

 

 

 

  照片 150.jpg 

 

 

 

最著名的壺穴是大華和眼鏡洞瀑布附近,那留待下次OZS再帶大家去

 

 

 

,我們先看三貂嶺到員山子這一帶的吧。

 

 

 

照片 122.jpg 

 

 

 

照片 101.jpg  

 

 

 

照片 099.jpg  

 

 

 

照片 093.jpg  

 

 

 

 

 

照片 090.jpg  

 

 

  

  

壺穴是如何形成的呢?依據生成環境的不同,分為河成壺穴和海成壺

 

 

穴兩種。壺穴在形成時,受到不同營力的作用,且加上作用力的方向

 

 

、大小等因素共同形塑岩石的結果,壺穴外貌呈現的多樣性正是由這

 

 

些複雜作用所造成。(營力是造成地形或使得地殼變位、變形的力,

 

 

依其來源有內外之分;此處所指為外營力。)

 

 

根據研究資料顯示,早在1940年就有學者依據三種不同的水流方式

 

 

來解釋壺穴的外貌:

 

 

1.渦流穴:螺旋狀水流作用下所形成,當水流經過不平整、凹凸的岩

 

 

床或流水速度加快時,最容易造成螺旋狀的水流。此類型的壺穴穴口

 

 

多是圓形或橢圓形,其穴壁多垂直,常見於海成環境。只是OZS親眼

 

 

所見,侯硐至員山子間由於水流湍急,也頗多圓形壺穴。↓ 

 

 

照片 088.jpg

 

 

 

2.挖鑿穴:平面水流的作用所形成,此類型的壺穴常發生在河床底部

 

 

或河道轉彎處的岩壁。其穴口方向是順著水流方向而延伸,故多呈長

 

 

條形及橢圓形,常見於河成環境。OZS不是專家,不過下面這些應該

 

 

算是挖鑿穴吧!↓

 

 

  

  照片 092.jpg

 

 

 照片 086.jpg    

 

 

 

照片 133.jpg

 

 

3.撞擊穴:圓柱狀水流作用下所形成。當水流呈自由落體掉下時,大

 

 

致會呈現圓柱狀。此種類型常發生在瀑布區或急流處,其沖擊力量與

 

 

高度差、流量呈正相關。穴口形狀可能因水流沖擊岩石位置的後退,

 

 

而往上游方向延伸。這種OZS並沒看到,可能要到十分才有吧。

 

 

 

如果要繼續研究壺穴生成與發育(好像有點不妥,可是又想不出較好

 

 

 

的形容,就姑且如是說吧!)要素,可能又要牽扯到環境、岩性構造

 

 

 

、還有外營力等..... 所以,壺穴並非隨意可見,必須在某些特定條

 

 

 

件都具備下,才能出現。OZS認為每一個不同形狀的壺穴,說不定

 

 

 

背後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呢?我們是不是應該好好珍惜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Z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