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是心中強烈的震撼。
感動能激起潛藏在人心中的力量。
感動具有除去自悲感的力量,而自悲感正是壓抑人們才能的元兇。
感動可以敞開心的大門。
能夠完成某種目標的人,都是在小時候或是年輕時就擁有『持續的感動』。
以上都是日本動物文學家Makuhato在他的著作《感動敞開心之門》中所說的話。
《感動力》的作者--平野秀典,自許為『感動製作人』。書中頗多觀點與OZS相當
契合,整理後與眾家好友分享。
由日常的層次來說,人的感覺可概分為正負兩面,而以『期待』為分界點。
現實v.s.期待→感覺
現實<期待→不滿意..........負面感覺
現實=期待→滿意
現實>期待→感動............正面感覺
當然,現實遠遠低於期待時,除了不滿意外,還會產生憤怒的感覺。
而現實超出期待越多,受感動的程度越大,甚至會產生感激和感謝。
或許,大家不會否認,我們現在這個社會,『感動』的供需出現嚴重
失調。感動已因稀少而變得極有價值。
只因~~~~社會上追求感動的人太多,但是提供感動的人太少。
=======================================================
東京迪士尼所以被稱為神奇國度,平野先生和一位樂園離職員工的一
問一答,令人動容。
「你覺得用哪句話來形容東京迪士尼最貼切?」
「這個嘛......我覺得它是一個『可以毫不嬌飾、大方、自然地做理所
當然事情的空間。』」
理所當然的事,指的是:
●以燦爛的笑容,向素昧平生的人問好。(這種事OZS在爬山時會做)
●目光交會,滿面笑容地互打招呼。
●不亂丟垃圾。
●用雙手接東西、遞東西,揮動雙手說再見。
●面對小朋友時,彎下身子與他們同高,以滿臉笑容向他們親切問
好。(這個動作,在一般場合可能會被當成居心叵測的陌生人。)
東京迪士尼魔法的秘訣其實就是:大方自然地做理所當然的事。
真正的一流演員,並不做什麼特別的演技表現,他們只是把普通的
事情做「最恰如其分」的展現而已。
=============================================================
書中另提到:八十年代日本有個叫做「第三舞台」的劇團,其演出
精采總是一票難求。
對其創辦人鴻上尚治來說:所謂『第一舞台』是指由工作人員和演
藝人員合力創造的舞台。
『第二舞台』是指觀眾席。
『第三舞台』則是融合了第一和第二兩個舞台,所創造出來的夢幻
舞台。也就是不以劇團自己的表演為滿足,觀眾也並非只是純粹來
捧場,而是以最極致的形式共享共同感動的舞台-這就是『第三舞
台』。
只是這個劇團在2001年九月演出最後一場公演後,即劃下休止符。
書中沒有說明原因,大概是見好就收吧。而OZS腦中浮現的,卻是
英國浪漫詩人拜倫說過的一句話:『我願在最巔峰的時候被摧毀!
』。他真的37歲就.......
我們部落格的迴響園地,不就是屬於大家的第三舞台嗎?
心理學家艾力克‧伯恩(Eric Berne)的學說中有個稱為『stroke』的概
念。他認為人們需要stroke(可譯為安撫),才能生存。
安撫有正面反面兩種。
正面安撫是肯定,每一個人都希望獲得他人的肯定。
負面安撫則是叱責、批評…..,
但是對於多數人而言,最難過、無法承受的,其實並不是負面的安撫
,而是被漠視。
兩個人之間是互動的一個系統,是一個磁場。很多部分不是一方努力
忍受就 可以持續,或者持續就能真的快樂。
書中又提到一位扇原加奈子,自稱是有雙重身分,一個身為麵包師的自己
,一個是愛麵包的自己。
我自己非常愛麵包,所以無法背叛客人。同理心應該是製造感動的先決條
件吧。--OZS是這樣想的。
她做麵包,是用第二人稱製作的麵包,不僅讓肚子飽滿,心也獲得滿足。
她認為製造的工作,有三個層級。
第一是針對不特定對象的多數人製造。(這是第三人稱)
第二是為自己製造。(這是第一人稱)
第三是為重要的人(家人、戀人、好友製造。(這是第二人稱,最高層級。)
什麼是天才和名家?
不就是指:一直做喜歡的事而絲毫不感到厭倦的人嗎?
要出人頭地、脫穎而出的好方法之一,不就是:
『投入非理所當然的熱情,從事理所當然的事情』嗎?
感動是一種心的流轉,感動力是想把自己曾體驗過的感動帶給他人的渴望。
人與人的溝通,如果能建立在相互了解及彼此信賴的基礎上,往往勝過千言
萬語。我們無法輕忽文字或言語的重要性,只是相較之下,更應該珍惜心領
神會的可貴。
OZS認為我們大家或許還要更加努力,因為一個人的心靈發展愈成熟,就愈
能在待人處事時超越表面的虛象,看清事件的深度意義與重要性。倘若每個
人都能對人生有更深一層的看法,便可以在日常生活裡體驗更積極更正面的
能量,提供更多的感動,為自己帶來更大的滿足與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