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鳥天蝦」既非蜂鳥更不是蝦,而是稱為「長喙天蛾」的鱗翅目
生物,屬名Macroglossum。
===============================================
前幾天,OZS跑去一個格友的家,雞婆的OZS看到那位格友只有一位
好友,參觀的人數不多,就留了迴響,希望那位格友能多去別人家
逛逛,多互動、多分享。分享不是多數格友,開格的初衷與本心嗎?
巴勒斯坦有兩個內海,一個海裡面有各式各樣的水生植物和魚類,
叫加利利海;另一個海裡面卻沒有任何生物,叫死海(見下圖)。
(死海,因含鹽量高浮力大,躺臥其中可自然浮起。---來自網路)
為什麼有這個差別?因為加利利海承接水源之後,將水給了下游,
而死海納入上游的水之後,卻沒有出口,因此水中累積大量的鹽分
,沒有生物能存活。
一個懂得分享的人,生命就像加利利海的活水一 樣,豐沛而且充滿
活力。但是,要容納愈多的活水泉源,需要愈寬大的胸懷。
知名的「周哈里窗戶理論」(Johari Window)指出,每個人的內
在都像一扇窗,分成四個方塊。展示了關於自我認知、行為舉止
和他人對自己的認知之間,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前提下形成的差
異。由此分割為四個範疇,一是面對公眾的自我塑造範疇,二是
被公眾獲知但自我無意識範疇,三是自我有意識在公眾面前保留
的範疇,四是公眾及自我兩者無意識範疇,也稱為潛意識。
換句話說,第一塊是自己看得到、 別人也看得到的部份;第二塊
是別人看得到、自己卻看不到;第三塊是自己看得到、別人看不
到的;第四塊則是自己和別人都沒有發現的。
和別人分享的時候,第二塊和第三塊會愈變愈小,第一塊則愈來
愈大,因為分享本來就是互通有無。要第四塊讓它完全消失是不
可能,我們只能期望它越來越小,這是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多充
實自己,由工作或做學問的過程,發揮個人的潛力,再透過分享
,才能克竟全功。
這個理論,由兩位美國社會心理學家Joseph Luft和Harry Ingham
在1955年提出,由兩人名字的前兩個字母命名。周哈里窗理論在企
業領域裡的組織動力學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它很好的展示了自我
認知和他人認知之間的差異,通過調整和改善自我與他人之間的
互動關係進而改善工作氣氛提高工作效率。OZS認為這個理論的
基本精神---分享,同樣適用在我們大家所共同擁有的部落格天地
;我們分享美麗的事物--美食、美景、美事,我們分享情緒的起
伏---喜、怒、哀、樂。我們分享我們所知道的任何訊息與
知識。
OZS更希望諸家好友,能分享成長與茁壯,那是我們人生的第四
階段(詳OZS文章),共同迎向更美好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