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大冠鷲,2013.01.02.午後...兩老往金山清水濕地途中,在萬里山
上的電桿上發現了它,一路上有三隻,這隻最近...
=========================================================
鷹為鳥中之王,看它高高在上的模樣,就有君臨天下的氣勢。即便是尋
找著陸地點的時候...也是一樣。↓
那天是難得近距離接觸,OZS為了獵取鏡頭...步步進逼...回家後才發現
...其實牠好像不是很「爽」的樣子!↓
還好...看到OZS的「勇往直前」,牠選擇「酸~~~」!
嘿嘿嘿...偷偷告訴大家...OZS的生肖是牠最愛吃的--蛇ㄝ~~~
其實大冠鷲並不是我們通稱的老鷹,老鷹是「黒鳶」,常出現於港區,
、河口,是腐食性的猛禽,主要的食物有死魚和人類的丟棄物,算是大
自然的清道夫。老鷹的數量在持續減少中,除了環保概念的提升外,棲
息地遭到人為的破壞則是最大的原因。
大冠鷲在台灣鷹類中體型僅次於熊鷹,喜棲息於低海拔的闊葉林山區,
由於其體型不易在林中游竄與追捕獵物,所以多半會在高空巡伺獵物,
直到發現動靜後,再降落視野良好的高處守株待兔,伺機捕捉。牠們定
力十足,可以在樹上挺立半個小時一動不動,即使雨中亦不改顏色,像
個孤寂的王者。
大冠鷲由於體型碩大,僅靠自己鼓動翅膀起飛,頗耗能量,因此常利用
敏感的翅膀「偵測」到空氣浮力,再趁機搭上升氣流的便車到高空舒展
筋骨,享受遨翔的快活感。由於依賴氣流上升,一天當中能飛行的時間
只有上午十時至下午三時左右。這是去年11.25午後看到有四隻在內竂
濕地上低空空,OZS衝到我們家五樓拍的其中兩隻。↑↓
在潮濕燠熱的亞熱帶台灣,山區蛇類活躍,別名「蛇鵰」的大冠鷲,是
蛇族剋星,在牠們食物中,蛇佔去極大份量。以蛇的體型來解釋大冠鷲
特別青睞蛇族,是很容易可以理解的。只是在雨天與冬季,蛇族活動力
降低時,大冠鷲也只能捕食蜥蜴、青蛙、蟾蜍...等地棲性動物,來充飢
了。
↑看牠俯衝的姿勢....真是帥斃了!
OZS退休以前,也很喜歡看鷹類翱翔天際的優雅姿態,卻無法分辨是何
種類,而今至少有一些概念了(至少可以分辨大冠鷲和老鷹)。
大冠鷲體型比較大,常利用氣流在高空盤旋,尾羽呈扇型,老鷹體型較
小(大約是55:70),沒有寬大的翅膀,也就沒有高空翱翔的本領,尾
羽依體型比例來說較長,飛行時呈剪型。簡單的外型辨識,再以出現的
地方來區別,就不會太離譜了!OZS前不久曾PO過一篇基隆港賞鷹的
格文,沒看過的...想回味的...再來去瞧瞧囉~~~
http://ozs5399.pixnet.net/blog/post/37334486
台灣土地上,猛禽居於食物鏈最高層,在生態平衡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當牠們嘯傲天際,尤其是春天來臨的求偶期,更是台灣天空精彩的一幕
。陽明山國家公園拍攝的大冠鷲紀錄片《草山鷹飛》,曾得到金馬獎最
佳紀錄片,雖然只有40分鐘,卻費時兩年才完成,有興趣可前往觀賞。
http://np.cpami.gov.tw/video/index.php?option=com_
efvideo&view=detail&id=23&Itemid=2
大冠鷲幾乎沒有天敵,但最大的生存危機仍來自人類的開發。由於牠們
喜愛在中低海拔開墾地狩獵,常與人煙狹路相逢,生活不免時受干擾或
遭獵人捕捉。《草山鷹飛》片中除了介紹大冠鷲和松雀鷹的獵食、求偶
、育雛等各項生活紀錄外,所傳達的是大自然保育的觀念,即便在旅遊
壓力沈重的草山,只要人們有心管理好一塊綠地,多樣的生態仍可餵養
出健康的大冠鷲等其他猛禽。特別是大冠鷲懸於天際的身影與悠揚飄忽
的長音(對了!忘了提醒大家...在山區聽到叫聲悠揚的就是大冠鷲啦!)
,則是其腳下土地健康與否的指標(或可稱為人類對大自然的善待指數吧
!)。
在世間,我們這些披著人皮的二足動物,總以為有能力可以改變一切,
自以為這樣做是最好的決定。但是,在經濟發展下,我們常忽略了環境
的保護,也遺忘了原本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生物。
其實...人類的殘忍何止限於對待其他動物,根據記載哥倫布登陸美洲大
陸時(1492年),當時北美地區的印地安人大約有100萬人,然而1860年人
口普查時只剩下44,000人......
大冠鷲能否嘯傲天際,更嚴肅的說法是:它代表人類的文明能否對另一
種生命的肯定,更將決定人類能否豐盛、無私地生活下去。OZS認同這
種說法,最後...還是那句老話:越是認識大自然,您才會越懂得愛護與
珍惜!親愛的朋友!您們同意嗎?
============================================================
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份,親近大自然是最健康的舒壓方法,您以為...
然否?--OZ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