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日本以全球商社綿密的情蒐網,獲得『日本第一』的美名,其
實這一套...鄭成功早就用過了。
==================================================
明末實施海禁,海盜橫行,以鄭芝龍勢力最大。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
由一艘商船開始,接收其部眾與資源並更加壯大。
讀書人出身的鄭成功,比他父親更擅長組織與商業管理。他成立秘密商
團組織,在內陸的稱為「山五商」,分金、木、水、火、土五個商行,
以杭州為中心,搜購中國絲綢、瓷器、珍玩等運到廈門,交給「海五商
」販運出海。
海五商分為仁、義、禮、智、信五個商行,組成船隊,往來東西兩洋,
尤其是日本,賣了貨,再運杉木、桐油、鐵器...等軍需品,供部隊使用
,貨運外洋土產,轉交山五商賣到內地,形成循環網路。
鄭成功的商團是當時東方海面上財力最雄厚的大商社,比荷蘭東印度公
司還大,結合商業和政治的力量,也兼做情報蒐集。
或許是鄭成功對於台灣的直接影響力,使我們忽略了另外兩位清初的
南明將領--張煌言和李定國。
張煌言官至刑部員外郎,清兵南下時奉魯王監國於紹興,後投靠鄭成功
活躍於浙東抗清。與鄭成功聯軍北伐,兵敗南京城。鄭成功於中國東南
沿海多年征戰也始終未有進一步發展,乃決定東進台灣,以為據點;對
此張煌言曾修書勸阻鄭成功,他認為如果鄭軍進入台灣,則金、廈將不
保,而復興大業與人心亦將斷絕。但最後鄭成功仍一意孤行,將目標轉
為台灣。後永曆朝覆亡,鄭成功入台後亦無力回師閩南;張煌言只得糾
集民間各反對力量,繼續於浙東沿海一帶進行抗清行動。及至永曆十七
年,魯王病死於金門,張煌言終於認為復明無望,將軍隊解散,躲避至
浙江象山附近的小島隱居。但仍被俘,斷然拒絕清廷的攏絡,最後在杭
州就義,享年45歲。
李定國則是張獻忠義子,封為安西將軍。隆武二年(1646)張獻忠戰
死後,與孫可望等率部聯明抗清。永曆六年(1652),入廣西,克桂
林,乘勝北上,連克永州、衡陽,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西南七省。遭孫
可望嫉忌,退入廣西,再屯雲南。十年,密迎永曆帝入滇,封晉王。後
孫可望降清,西南防務機密盡失,清軍大舉攻黔。他轉戰不利,退入緬
甸。永曆十六年(1662),永曆帝被殺,他憂憤病作,於同年病亡,
享年42歲。
所謂南明的南是史學家加上去的,就像南宋的南也是史學家加上去的。
如果這些政權是建立在原來大明帝國的領土上,其實並不符合流亡政權
的定義,只能說原來大明的北方領土被納入了大清的範圍,而被迫遷都
、重建政權。就像宋朝失去北方領土、被迫遷都,仍是自稱宋,史稱南
宋,並未因遷都而稱呼南宋政權為流亡政府。所以稱呼所有的南明政權
是流亡政權,嚴格來說並不正確。至於南明皇帝被迫逃亡緬甸後,才算
符合流亡政權之定義。桂王(永曆帝)於1662年遇害,而台灣的鄭氏政
權仍奉其為正朔,直至1683年。整個歷史應該是按照清史說法,所以
1644年李自成入北京,思宗自縊煤山,明朝就算滅亡。
鄭成功取台灣有錯嗎?張煌言勸他不要取台灣有錯嗎?OZS認為就立意
而言,兩人都沒錯,台灣是一個很好的生產基地,清廷攻之不易,只是
錯在時機。鄭軍南京城新敗,軍心潰散,這時分兵取台灣,就如張煌言
所顧慮的東南沿海據點將無力守住。再加上取台灣不久,鄭成功以39歲
英年病逝,為了繼承權之爭,叔姪兵戎相見,後鄭經接班,不出幾月...
金、廈相繼失守,鄭家軍只能偏安東都台灣。
鄭經嗣位後扣押有意擁戴其叔父鄭襲的財務大臣鄭泰,結果鄭泰自殺,
他的家族、部屬全部降清。
或許大家會認為從鄭芝龍開始,鄭氏一脈及其部眾降清已屬司空見慣,
又何必大驚小怪?那是因為鄭泰一家掌管五商,他們投降之後,五商的
組織就垮了。還有更慘的...三年內約有鄭家軍四分之一力量的部隊和軍
艦陸續降清。
鄭家軍是海盜出身的私人武力,需要的是倫理道德與領袖魅力,繼任者
沒有鄭成功的威望,便難以統治。或許國姓爺個性過於剛強使然,過高
的自我要求卻硬要擴及身邊的所有人,而罪魁禍首應該是鄭經不夠正
經---在老爸渡台時...在廈門婚外生子。氣得鄭成功派人要去殺他,連髮
妻也因「治家不嚴」要一起殺,廈門部將接到命令不敢執行,沒多久就
傳來國姓爺病逝,內部分裂已無法避免。因為...強人去後,原本被他壓
制的各方勢力...紛紛起而爭鋒。
而鄭氏賴以起家的貿易,也面臨了極大的危機。當立足大陸時,不管實
際佔領的土地多小,都可作為大陸與外國的中介轉口商,是坐擁暴利的
獨門生意。五商組織的崩潰、東南沿海據點的失守,還有清廷實施「遷
界」,堅壁清野,經濟封鎖之後,貨物來源成了大問題。台灣出產的糖
和獸皮,也只能交換日本的銅,製造槍砲。
OZS寫到這裡,不禁在內心吶喊:如果鄭成功早點來台灣就好了!
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