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電影故事,結局通常只有兩種: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皆大歡喜,只有極少數
以遺憾收場。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結局變得已經沒那麼重要;因為很多電影甚至沒有很明確
的結局,尤其是一些賣座的電影,充滿了想像空間的伏筆,只是為了營造另一個商
機。
也因為這樣,劇情的鋪陳與張力,成了重點所在。
海洋天堂是描述一個與自閉症兒子(文章飾)的父親(李連杰飾),發現自己罹患絕症後
,努力安排兒子往後生活的感人故事。
故事從父子一起投水開始,只因兒子水性太好,未能如願。
父親王心誠是海洋館的水電維修人員,兒子大福是嚴重的自閉症患者。母親在大福
小時後,無法面對兒子異於常人的事實,選擇了自我了斷。
對於無法表達內心情感的兒子,父親除了認真工作之外,付出了全部的愛心。當他
知道自己已是肝癌末期,為了兒子的將來,他四出奔走,孤兒院、啟智學校、各種
收容中心....能試的都試了,就是沒有任何結果。
雖然,鄰居阿姨也表達照顧之意,只是如此沉重的負擔,有何忍加諸於已經被他辜
負的紅粉知己呢?↑↑
最後......與其自己死後,可憐的兒子無人照顧,只好帶兒子一齊投水。
大難不死之後,事情出現了轉圜。退休的啟智學校校長出現了,安排了一家小規模的
收容中心,大福被安置了下來。
接著就是一些訓練課程,日常生活的自理、自行通勤、工作訓練等等↓↓
平凡的父親終於走了.........
大福在大家的呵護下,開始了新的生活。
什麼是偉大的演員?對於所詮釋的角色,能恰如其分的演出即是。
什麼是偉大的父親,能現出他所有的愛,至死方休便是。
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令人動容;只因它真實的令人心疼,無奈的讓人唏噓。
看多了李連杰在動作片的精采演出,本片一個無奈父親的自然詮釋,帶給大
家的,應該是另一種不同的感受吧!
======================================================================
後記:
一個多小時的電影,看過、感動過、哭過,或許沒多久就忘了,只是除了感
人的故事本身之外;背後所存在的深沉議題,卻常為人所忽視、遺忘。
OZS總認為:人是最具侵略性的動物,行為上是,思想上也是。我們通常以自
己狹隘的標準來評斷別人各項行為的意義和價值。殊不知,很多事情沒有親身
經歷過,是不可能有任何深刻的體會和真切的感覺的。
家有自閉兒,如果是家庭環境較佳,患者本身比較能接受較好的照顧。可是對
於如片中的父親一樣的狀況,絕對是一種徬徨、無助的折磨。
我們一般人,常用異樣的眼光來看待自閉兒,有多少人會去關心他們的內心世
界呢?會重視他們所在乎的人、事、物嗎?
和外界格格不入的思考邏輯,或許是因為他們無法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也或
許是外界先入為主的偏頗推論。
大福習慣性揮舞左手,是他一種善意的表達;老是把玩具狗放在電視機上面,
因為這樣他比較容易看到。玲玲(桂倫美飾)是雜耍團的小丑,玩球是她的主要
表演項目。大福撿到球,他誰都不給,因為在他的認知裏,球是玲玲的。
雜耍團走了,玲玲走了,大福失蹤了。經過了一陣『兵荒馬亂」,找到了依偎
在麥當勞叔叔身旁熟睡的大福,玲玲走了,麥當勞叔叔成了另一個玲玲?
父親或許了解大福的移情傾向,扮演海龜以為日後大福心靈上的一種慰藉。這
是一種劇情安排上的巧思,值得喝采。
初念淺,轉念深。欣賞電影之餘,尋找視覺以外的其他訊息,將會有另一種層
次的享受喔!